搜索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新东方新闻

当代的托克维尔

时间: 2005年12月18日 09:58    作者:    来源:转载自俞敏洪老师的信

        下面是徐小平老师写得一篇文章,以热情洋溢的笔调分析呼唤中国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像托克维尔一样的人物,有个学生在读完了徐老师的文章后,给徐老师回了一封信。除了徐老师的文章应该引起大家思考外,学生信中的一句话,对新东方有着深刻的警示作用,这句话摘录如下:

        还要说的是,我觉得时代的进步,使新东方有些褪色,:),我想,"新东方"要真正代表"新的东方",不仅要跟着时代的步伐,而且要能站在时代的浪尖,不断赋予这个神圣的名称新的内涵。

 

                                                        当代的托克维尔
                       
徐小平

       “1831年,一位年仅25岁的法国青年托克维尔访问了美国,在美国呆了9个多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回到法国后,他写作了《论美国的民主》这样一本经典著作。该书在80年代后半期被翻译成中文,在中文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毛寿龙,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网站wiapp.org)

        托克维尔的历史贡献我就不说了——因为我说不清楚。我早就知道托克维尔,知道这个法国青年自美国回法之后出版的这本介绍美国民主的著作,在世界公认的“民主、自由”故乡的法兰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对世界民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和哲学,是美国宪法、美国独立宣言、以及美国建国国父们的主要思想基础和精神依据之一。但在美国建国短短几十年后的1830年代(美国建国于1776年),法国人却能以如此谦虚和虔诚的胸怀,反过来向美国学习民主,丰富了法国民主,影响了世界文明。

        虽然我至今没有读过此书,但我只要知道这样一件事情就够了:法国人也需要向美国人学习民主。而向法国人介绍美国民主的,是这个叫做托克维尔的旅美法国青年。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毛?好像这是一些土人自夸时说的一句粗话。但我可以把它优雅地运用在我身上:猪肉(原著)固然可吃,猪毛(简介)一样是宝。今天,我从这个知识中获得的思想宝贝是,法国有托克维尔,中国有托克维尔吗?

          耶!这是我本文的主旨:中国也有托克维尔,中国的托克维尔,其实已经诞生了不止一个。

          谁是中国的托克维尔?欲回答这个问题,我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托克维尔——托克维尔是一种象征。他象征着:无论多么伟大的国家和民族,都有需要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的极大必要性。或者更加精确地说:无论一个民族自身拥有一种多么伟大的传统(比如民主传统之于法兰西),它依然可以在这个传统上从其他民族学到能够丰富更新这个传统的精华。

         从这个意义上,中国已经有了我们自己伟大的托克维尔。
 
         2004下半年,美国总统竞选如火如荼之时,我在万圣书园看见了薛涌写的《直话直说的政治》这本书,买的时候万圣老板刘苏里正好在旁边,我说我喜欢读薛涌的文章,苏里说:一定要仔细读认真读天天读……回家,我把这本书摆在床头,读得我如痴如醉——惊叹托克维尔来到我的床上!

        了解世界,了解美国,了解美国,了解世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一道重要的门槛!无论美国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围堵”还是“接纳”,“遏制”还是“鼓励”,我们都必须了解美国的民主,美国的自由,美国的教育制度,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一个美国人天天叫嚷要改革的体制——的优点和缺陷,以为我们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提供各种各样的经验、智慧、借鉴、教训和蓝本。

         在当代中国人中间,我怎么也算一个比较了解美国的人。中国改革开放才二十五年,我老人家1987年出国,在北美断断续续生活了也算有十好几年。但我读薛涌的文章,依然如痴如醉,依然拍案叫绝,依然自愧不如(虽然就对美国的了解而言,我根本不存在和薛涌比较这一说),依然热血薛涌……

        因为,我看到了中国的托克维尔,我看到了现代的普罗米修斯(至少是它老人家的后裔),我看到了凿壁偷光者,我看到了掏心引火者……
 
        我并不认识薛涌,虽然我想认识他。但每天早晨我最大的喜悦之一,除了给我的博友们写文章外,最重要期待就是打开各种报纸,阅读薛涌发自美国的那些文思薛涌的文章。迄今为止,每次阅读,都给我这个美国文化小贩、西方思想摊主、现代意识推销员、青年发展咨询家、中华崛起建设者、民族复兴梦想家,带来精神的快感、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早餐——美式早餐!
 
        薛涌并不认识我,虽然我已经是他最忠诚的朋友。因为,我是他美国写作最大受惠者之一。让中国人知道世界,和让世界知道中国一样,是环球化留给中国人的重大挑战。如果国与国之间只有商品的贸易,而没有文化的交流,西班牙焚烧中国温州鞋商的事件,就会不断发生;如果民族与民族之间只有经济的往来,而没有精神的沟通的话,各个民族自说自话、猜忌和不信任就会螺旋式上升……如果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都没有安全感的世界,经济再发达,又有什么意义呢?
 
        薛涌!薛涌!薛涌!薛涌!多写一点啊!我真担心你哪天突然心情不好,失去了目前这个黄河之水天上来、薛涌澎湃的写作势头!

       (心情有了问题给我写信,我给你免费咨询!因为你是民族财富啊!)
 
        中国的托克维尔不止一个,中国的托克维尔还有林达。写出《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这些杰出著作的林达,也是我同样推崇的中国的托克维尔。

        林达写作比薛涌早。林达以出版的著作比薛涌多。早期主要以成部头著作与读者见面的琳达,目前在报纸上写作的机会也开始多起来。人们说林达对中国青年的影响等于一座大学,我深以为然。
 
        “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这句名言,王强在新东方经常引用,以激励当时还没有大楼的新东方老师们——我几乎以为就是王强的语录了!正好可以完美地赠给林达,以表达我对林达、薛涌等这些以介绍西方思想文化为使命的伟大同代人崇高的敬意!
 
        女士们,先生们,boys and girls, 说什么先哲先贤、说什么宗师宗祖,说什么托克维尔——其实,活在我们同代的薛涌、林达这些人,岂非正是当代的普罗米修斯?如果谁认为这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低于给我们带来了火箭导弹的钱学森、低于给我们带来了核弹理论的钱三强、低于给我们带来了石油地址的李四光、低于给我们带来了第一条铁路的詹天佑……他就是没有看见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那团思想烈火,没有听到给我们送来马列主义的那声灵魂炮响,不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这些现代中国的精神奠基人对于我们今日文明的重大意义(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都是受他们影响的五四青年!),不理解顾准巴金等这些新中国思想前锋对于中国人走出文革和专制阴影、看到自身劣根和恶性从而摆脱过去走向未来时,所起到的移山填海般伟大作用……
 
        托克维尔,使我想起了薛涌、林达……虽然我的眼中依然充满泪水,但在我的心里已经充满希望!

 

    续"当代中国的托克维尔"

        ——读徐小平"当代中国的托克维尔"有感

        徐老师,读这篇文章,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读到我国《破产法》起草人曹思源的《当说则说》,读起来很开阔视野,又畅快淋漓。

        八十年代初,我们刚开始对外开放,搞活经济,都一心想着兴旺的事,可是曹思源敏锐的看到,市场经济不能没有破产法,没有破产法,就会阻碍经济的新陈代谢,无法盘活"死资产",随后他着手研究、起草,并作为中国第一个"院外活动家",经历数年的风风雨雨,使《破产法》在人代会上由开始的只有几票赞成,到最终高票通过。

         我想,曹思源应该算一个"当代中国的托克维尔"。

        另外,我想特别提起一位逝去的"当代中国的托克维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他以一个早年国民党军官,一个廖沫沙的朋友,一个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的学生,一个历史学者等等亲身经历、观察和思考,创作了《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等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帮助我们廓清过往的纷争,找回历史的联系和归宿感,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沟壑,从深度和广度延伸我们视野,让我们找回对时代的认同感,重塑民族的自信心,甚至赋予了我们在市场经济中寻求与伦理道德并行不悖的勇气……

        从我个人的经历阅历看到的"当代中国的托克维尔"虽然是个别的,但我想大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当代中国的托克维尔",如果能把我们大家心目中的"当代中国的托克维尔们"的故事汇集起来,把他们的观察、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探索、他们的热情和执著汇聚起来,那就是一股巨大的洪流,是我们培养新一代"中国的托克维尔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巨大的财富!

        还要说的是,我觉得时代的进步,使新东方有些褪色,:),我想,"新东方"要真正代表"新的东方",不仅要跟着时代的步伐,而且要能站在时代的浪尖,不断赋予这个神圣的名称新的内涵。

        很想听听你的思考!
 

 

 

 




[合作网站] 新浪教育频道 CRI My English 搜狐教育频道 北外网院 QQ教育频道
版权所有: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公司